记录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校园运动会[青春绽放,心向未来]
青春绽放,心向未来
在掌声与欢笑中,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文艺汇演暨第八届校园体育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
这场为期三天的盛会,既是才华与活力的展示,更是青春与梦想的碰撞。
处理的有点过曝,但咱就追求那种极值的色彩饱和的美感。(用PhotoShop对局部创建选区调色)
说说自己的感想吧
作为高中最后一次艺体节
[艺体节终章:1500 米跑过的青春,与定格成永恒的美好]
跑前还和自己的好基友(14年陪伴)说过,用《飞驰人生》打开1500米比赛
因为1500米是整场运动会第一个项目,还说过:
你跑过的每一个弯道,都是这一届高三所有运动员能跑过的第一个弯道。你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奔跑呢?
红色跑道在阳光下泛着热意,发令枪响的瞬间,攥紧拳头冲进 1500 米的征程。
第三圈时,的双腿像绑了沙袋般沉重,呼吸灼得喉咙发疼。咬着牙加速,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化作心头的畅快
—— 原来 TA 真的能突破自己。
艺体节的间隙,TA 举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记下合唱时同学眼里的光,也悄悄定格了那个一直藏在心底的TA,又被 TA 藏进了相册深处。
傍晚收拾东西时,TA 的双腿还在发酸,可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想起跑道上的坚持,TA 突然觉得一切都值得。这最后一次艺体节,不仅是 TA 与 1500 米的较量,更是青春里最珍贵的纪念,每一个瞬间都闪着光。
作为一个结结实实的文化生,首先是圆梦赛场(1500米)
哈哈,给自己放一张背影吧(本人即将冲线( 26号 ))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几乎是凭着惯性向前踉跄了两步,耳边的喧嚣突然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跑道旁同学的呐喊、广播里模糊的加油声、甚至风掠过耳边的呼啸,都在胸腔里沉闷的轰鸣中慢慢退去。
很可惜,我全程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自己班级的鼓励(暂且当作实验班的通病吧)
不过这里还是要提一嘴我们的体委,虽然人人好像都不怎么看好他,但好歹还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每圈的一句鼓励和跑后的一瓶水。
回头想想,还是不怎么舒服,但还好,我还有几位很好的朋友陪伴着我。
我朱哥(朱轩林)(从幼儿园相识),一路走到了高中,从赛前的陪伴到赛场的坚守,从孩童时的玩伴,到成长路上的战友,我们不仅一起见证了彼此的青涩与蜕变,更把 “陪伴” 与 “坚守” 刻进了这段漫长又珍贵的情谊里!
一个高中很好的朋友(王宇轩),可以说也是一直陪伴,很是感激!
其他所有帮助我的人!
跑完后最大的体会——不用在意是不是跑了第一,也不用纠结有没有比上次更快,只是拼尽全力跑完这最后一次 1500 米,跑完高中里最后一场运动会的赛道,这种 “终于做到了” 的踏实感,就足以让心脏轻飘飘地发颤。
一份永痕的情谊——致我们的岁岁与年年
14 年纪念,2011年-2025年 时间的沉淀
操场的风记得我们的笑语,课本的墨香藏着并肩的时光,那些一起追逐、一起成长的日子,是生命里最珍贵的宝藏,往后岁岁年年,愿这份默契与温暖,永远相伴。
真感情无需多言…………………………
不留遗憾,抓住了那美好的瞬间
这里引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用于记录自己为追敢一份无果感情的最后一次努力。
为某个TA身影,心跳漏掉半拍。
往前一步是即将展开的成年世界,往后一步是再也回不去的少年时光。
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没解开的题、没勇气做的事
都会在往后的日子里,变成照亮前路的星。
毕竟,这是人生中最敢做梦的年纪,连眼泪都带着滚烫的温度。
热爱摄影,留下很多美好的瞬间
有幸见到了DJI mini5Pro
架机位索尼(SONY) NXCAM 系列摄像机
我们的专业摄影师
一位朋友你就说帅不帅
和朱哥的合影
别人拍到的我们团队拍摄全景
最佳作品
和大佬学习技术
运动会及之前的同桌
主播的粉丝
谈谈未来
作为一个高三生……
在最后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2025年10月06日了,中秋难得的一天假期
在这最后一次运动会中,我试着去弥补了很多东西,前几年从来没有认真记录过一次运动会,从来没有给自己喜欢的人们拍一些照片,往年的运动会都是浑浑噩噩度过,一个人坐在看台上,看着别人的耀眼,看着别人的精彩,自己有种很强的无力感,而这次,也算是不留遗憾吧。
我没有什么好的文笔,但唯独有的便是真情实感了。
此时此刻写文章的我完全是像有些人说的:梦到什么说什么(其实这也是一个挺好的STATE)
还有一点就是我的学业,其实自始至终,我们从来没有搞明白自己的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被动的学习这课本里,资料里的一切。
学习真的不容易
记得高三搬东西的时候,自己那一摞一摞的书,需要全部搬到新的教室里去,当时以为那是很轻松的工作,但现实却很残忍。
一摞书的重,恐怕只有学生才会懂吧,实话实说,那真的比板砖痛苦
想想这次的1500米,平时联系一次跑完感觉自己飘飘乎,但真正到了赛场,那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甚至全程没有感觉到累,或许是我从小就热爱跑步,说到跑步,怕确实称得上是一中享受了。
作为一个甘肃省的高三生,从开始就比大省市拉下不少,有同学说:甘肃省高考,每年20万考生,真正在高考的恐怕就2万人,绝大多数人上不了一本线,绝大多数人眼中985/211/双一流那都是遥不可及的。
文章作者:Administrator
文章链接:https://hvril.cn/archives/rXPJTP6M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